当我知道,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要给我颁发“终身成就奖”时,特别感动。因为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我息影这么多年后,早已淡出电影圈的电影演员,还能获得如此殊荣。我衷心的感谢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的领导和评委们对我的关怀、支持和肯定,我感谢曾经和我在摄制组一起工作的同志们对我的帮助。这个“终身成就奖”真的是让我终身难忘。
我是1941年参加电影工作的,当年著名的电影导演朱石麟先生在“合众电影公司”拍《龙潭虎穴》,当年我只是个小影迷。朱石麟先生便教导我:第一,要多看老演员拍戏,经常到摄影棚观摩人家怎样表演;第二,要多看国内外的文艺小说,从中吸取营养,提高文学素养;第三,要多看国内外的优秀影片,开阔眼界,去领会表演艺术。
就这样在实践中学习,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虽然我已拍了二十多部电影,但总感觉对表演的认识,还是比较粗浅的。
1952年我进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在1954年,赵丹同志组织剧团演员排练了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当时就为了提高电影演员的电影表演艺术,让大家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并且通过排《雷雨》使演员在排练—学习—探讨—研究—再排练的循环往复中,提高了理论认识,更理解了表演的真谛,把拍戏当做了表演艺术研讨课。
当时赵丹让我演四凤,第一场戏就是给繁漪煎中药,我在生活中从来没有生过炉子,也没有煎过中药,表演时动作比较虚假,赵丹严肃地走到我的面前:“停下来,你先把炉子生着了。”我一看场上的演员都停下来了,盯着我,当时我又紧张,又焦急,生怕炉子生不着。炉子真的不听我的话,一会儿着一会儿又灭,反复了几次。当时我下定决心:今天一定要把炉子生着,要争这口气。最后熟能生巧炉子终于被我生着了。这时赵丹看了很高兴,肯定了我的努力,并且说:“刚才在你反反复复生炉子的过程,你的焦急、顾虑的心情,正符合四凤当时的复杂心情。
《雷雨》的排练,从理论到实践,赵丹同志给我们演员组的演员上了生动的一课:认识到生活中的小细节的真实表现,使演员在今后的塑造人物时,得益匪浅。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它成了我以后的电影表演中坚持的方向。在拍摄《护士日记》的女护士时,我第一次演了一个新中国的坚强姑娘。从事电影工作以来,我所扮演的大多数是旧社会被压迫、受欺凌的牺牲者,或是弱小的可怜虫,这次真有“扬眉吐气”的感觉。我先到上海护士专科学校,访谈了好多即将毕业的护士,接着又随摄制组到包头钢铁厂拍外景。我看到包头钢铁厂巨大的厂房,如梭往来的火车,一幅壮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图景,更看到无数刚跨出校门的青年学生,和工人们一起忘我热情的工作,我见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真实的“简素华”。
1958年,我拍摄了《你追我赶》中的农村姑娘。当时我回忆起在这之前,我和上影厂的部分演员与行政人员前往上海北郊的新桥公社下放劳动。翻土、锄草、插秧等等的劳动,农民的艰苦生活使我深受教育。因此当我拍摄《你追我赶》的“周耕香”时,有了真实的生活依据。
1962年,我拍摄了《女理发师》,这是部喜剧片。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还是从下生活开始:到南京理发店,拜上海市的劳动模范刘瑞卿为师学艺,并和一群女理发师一起生活、工作,使我熟悉了理发师的手艺和热情的工作作风。当刚接了这个戏时,我以为导演找错演员了,我只演悲剧,导演说:“我就是要让你一个从没演过喜剧的演员来演“华家芳”这个角色。在导演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才有了信心,能认认真真的完成“华家芳”这个角色。
我体会到:作为演员要扎根在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广大人民的生活土壤之中,去尊重生活,熟悉生活,默察动作、语气、仔细琢磨,这时深入生活的重要性。以上所述,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体会。
岁月如歌,现在我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记忆力也逐渐衰退,深居简出。
再次感谢同志们对我的关怀和鼓励。
|